太阳成集团(tyc122cc·VIP)官网入口-SunCity Group

太阳成集团tyc122cc 太阳成集团tyc122cc

En

新修订GMP认证推动 药包材升级遇机遇

发布日期:2014-04-30    点击量:3608

        今年初,国内最大的注射瓶、安瓿瓶生产企业——重庆正川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双1级耐水玻璃开始满负荷运转。4月17日,正川玻璃销售总监肖清表示,由于双1级耐水玻璃比低硼硅玻璃价格高30%~50%,去年需求比较有限,炉窑开工率仅有50%。但今年随着新修订GMP认证推进,制药企业对包材质量要求有所提高,目前双1级耐水玻璃开工率达到了100%。
  按照新修订GMP认证进程,无菌制剂已经在去年底认证完成,今年固体制剂要全面通过认证。我国药包材行业起步较晚,技术水平相对落后,在新修订GMP认证的推动下,产业升级刻不容缓。国内丁基胶塞生产龙头企业江阴太阳成集团tyc122cc药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国平表示,新修订GMP是药包材产业升级的一次契机,标准提升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。
  药包材提升标准
  据了解,新修订GMP与老版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提高了无菌制剂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要求,尤其是对注射剂药品生产企业的包装工艺验证、灭菌、净化厂房改造等要求更为严格,因此大输液包装、药用玻璃等各种包装容器及其原辅料、配件等都面临升级。如果药品包装质量不过关,不仅会导致药物活性成分污染、吸附甚至发生化学反应,使之成为劣药,更严重的会产生毒副作用。
  华国平表示,药包材优劣取决于与药品的契合度,这中间的技术难点是相容性,溶出物、迁移物等,而现阶段我国药包材企业对药品相容性实验的认识肤浅,研究还非常有限。另外,由于药包材是微利行业,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,靠单个企业进行相容性研究不太现实。
  众所周知,一品多规、一品多剂型是药品的常态,这就决定了药包材种类繁多,而所有的药品都开展相容性试验确实工程浩大。针对实际情况,我国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已经出台多个技术标准和指导原则,试图构建完整的药包材质量防控体系。
  肖清表示,新修订GMP实施以来,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制药企业对药包材的要求更严格了,在生产文件、原材料购销记录、现场检查等方面加大了力度。
  山西广生胶囊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,胶囊风波是胶囊行业的一次大检查,优胜劣汰净化了市场。新修订GMP认证实施以后,一些低端产能退出了市场,行业集中度提高了,胶囊产品打乱仗的情况也有所扭转。从广生胶囊的客户群来看,涉及面越来越广,原来公司客户群主要是国内大企业和外企,现在中小药企也开始青睐好胶囊。 
  成本驱动仍未扭转
  相关资料显示,目前我国共有药包材企业1500多家,可生产90%以上的药包材产品,但大多规模小、技术及管理水平不高,中低端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。江苏润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善本表示,以丁基胶塞为例,生产厂家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有生产许可的50多家,产能严重过剩,现在有一半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,开工的企业也开工不足。
  覆膜胶塞是为解决胶塞与药物相容性、降低安全隐患而研发的一种胶塞产品,广泛用于头孢曲松等安全性较高的注射剂和生物制品。在该产品研发之初,全国仅有不到10家生产企业,随着普通胶塞竞争惨烈,进入微利时代,覆膜胶塞开始成为众多企业眼里的“蓝海”,注册申报者众多。截止到目前,仅覆膜胶塞生产企业就达30多家。以20规格的覆膜胶塞为例,价格从0.8元~0.12元不等。华国平表示,按照丁基胶原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算,0.12元是亏本的。
  “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,挤垮竞争对手不惜赔本赚吆喝,这种恶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。”肖清说。
  事实上,药包材企业每一次惨烈竞争的背后都是供求关系在起作用。制药企业对上游成本的不断挤压让包材企业一次次顺应变通。“药品招标‘唯低价是取’的政策实施后,包材企业经营更难。”华国平说。
  目前,药品的有效期一般是两年,但是有些药品上市8个月就到了效期临界。国家主管部门多次抽查结果显示,大输液的澄明度、药液变色是主要不合格项,而这些不合格项与包材质量大有关联。“有些企业把包材作为降成本项不断挤压。他们心里非常清楚,用劣质包材包装的产品发生物质迁移的可能性非常大,效期根本达不到两年,因此加大了市场营销力度,期望用最短的时间将药品销出去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说。
  靠自律是不够的
  医药包装行业“十二五”发展纲要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联合、兼并、重组等提高行业集中度,同时优化现有医药包装材料产品品种,促进医药包装行业区域协调发展;分步骤提高各类医药包装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能力;制定标准化战略,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体系的发展目标也在行业中达成了基本共识。以浙江省为例,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新昌药用胶囊区,台州、玉环药品包装区和温州医药装备区的产业布局。
  华国平认为,我国药包材发展到今天,面临重大转型,而产品标准升级,质量提升仅靠行业自律是不够的,过程漫长。“如果不改变成本导向的经营模式,药包材企业谈不上自律。”他呼吁,国家主管部门应增加药品检查力度,特别是对已经上市20个月的产品作为必检项加强检查。另外,协会等行业组织应定期发布检查结果,公开揭丑,为制药企业寻找优质包材企业提供依据。
  据悉,新修订GMP实施以来,国内药包材企业产能扩张也在同步进行,新一轮竞争已经悄然开始。而未来开发新产品、优化产品结构、提高技术水平、节能降耗将是考验药包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指标,企业突围的路径也蕴藏其中。 (中国医药报)

苏公网安备 32028102001106号